宋大峰祖师简介

宋大峰祖师略传

 

据传,距今约一千年前的唐朝末叶至宋朝,大峰祖师诞生地为浙江温州,温州地处海滨,地灵人杰,文物荟萃,经有航运至印度。

大峰祖师是一位救世禅师,祖师的菩萨精神遍及全泰国。报德善堂,在历届董事会诸领导的率领下,秉承祖师慈悲济世圣训,展开社会福利及各项慈善工作。

回说当时的中国,为多事之秋,烽火战祸,此起彼伏,折兵损将,百姓遭殃,尸横遍地,哀鸿遍野,祖师乃募召乡民,施殓义葬荒尸,除此之外,发动炉下治子,造桥筑路,扶危济贫,博施济众。

公元1896年先侨马润先生,由乡梓潮阳,恭迎祖师金身南渡,至曼谷唐人区供奉,善信如云,香火日旺。公元1910年,以郑智勇先生(二哥丰)为首十二位侨贤,发起建大峰祖庙,始创报德堂,以施殓义葬为业,迄公元1936年泰华诸侨领复筹谋,改组注册,遂成合法慈善机构,称“报德善堂”。

据《潮阳县志》卷十八有关祖师记载,仅说“宋大峰,不详代,始来自闽”。民间传说,祖师俗姓林,名灵,字通叟,祖师早岁习举业,深通经史儒术。北宋绍圣二年乙亥 (公元1093年)祖师五十七岁考中进士,授浙江绍兴县令,后“弃官逃禅”。祖师自闽至潮阳北山,修葺古寺以居,从游与皈依者,目繁有徒,蔚然成为大禅林。

闽(福建)为南方十国之一,以奉佛闻名。福州为禅宗活动中心,太祖王审知,待禅僧义存以师礼,义存居闽讲法四十余年。王审知的子王延钧也奉佛,曾于后唐天成王三年(公元928年)度民二万为僧。原闽国奉佛,闽中多名剎。

据县志说明:“宣和二年庚子,自闽来此结庐,潜修于后灵溪灵泉寺。宣和二年庚子 (公元1120年)祖师已届八十二高龄,祖师自闽至潮阳北山,修葺古寺以居。”所指北山,即为和平桥尾山之别名,古寺即为灵泉寺。

据记载:“嗣卓锡于潮阳县西和平里之绵安观。”据此可知,大峰祖师卓锡和平,除灵泉寺之外,尚有绵安观。

“后灵溪”位于北山与蚝坪之间,有练江横阻,往来须舟楫济度。祖师每日下山化缘须乘渡船过江,眼见江流湍急,时有覆舟之患,且有人葬身鱼腹,遂生恻隐之心,而萌造桥之念。

据说,当地地段的练江江底为坚硬地层,其余皆是烂泥地,不堪承受压力,祖师所找到桥基,即系其中之一。

接着祖师又计算木石工役,募众捐资建桥,其中一老媪为表赞助建桥热忱,竟将家中一灶前石献出,乡民支持建桥热诚,于此可见。

佛历一六六五年,祖师忽不告而别,携所募巨款回闽,乡民不明就里,颇讶其所为。直至佛历一六六九年,祖师返回和平,从福建运来大量花岗石,为建桥材料,大家见祖师乘大舟回来,数年疑团一旦扫却,皆大欢喜。当时福建以建桥闻名,祖师前往考察借鉴。

祖师建蚝坪桥时,用松木纵首横交迭作筏型墩基。至今和平古桥北端,尚存留长约八点五咪、宽高各约零点六五咪之万斤巨石一条,为当年祖师建桥时留下的见证。

当时桥墩建成后,再在桥墩间铺上长七点五咪至八咪、厚零点七五咪、重逾万斤之长条大石板作桥面,计每孔各铺石五块,桥面两边,则用三合土筑成拦墙,每隔四咪圣一百拉以连结成拦干,桥束厚存三合土与石块筑成驿馆一座,桥之东西两端,各有由石块砌成台阶,东边九级,西边七级,过桥时须拾级而登。

据《潮阳县志》:“相传大祖造桥时,牒城隍及水府,潮汐不至者七日,其神异如此。”祖师自南宋建炎元年丁末从闽返蚝坪建桥,自知时日有限,遂本先难后易原则,亲临工地,昼夜督导施工。是年十月辛亥,桥成十六孔,剩下桥两头枕岸二孔,施工较易者,未及竣工,遽告圆寂,享年八十九高龄。祖师圆寂后廿六年,邑人蔡贡元谆发愿继承祖师遗志,捐资建东西枕桥两孔,全桥卅丈,始大功告成。

其后,乡人为缅怀祖师德泽,遂有建堂崇祀之议。蔡贡元乃献出书斋一处,以作建堂之用。蔡贡元之孙蔡震臧其事,名之曰“报德堂”。八百余年来,该堂崇祀香火,历久不辍,足见慧日高悬祖德广被。

祖师圆寂之后,灵泉古寺,几经兴废。明天启四年,潮阳知县王三重向朝延奏疏祖师功德,帝即敕赐寺名为“灵泉护国禅寺”。当年御赐圣旨原珍藏于寺中,民国卅二年癸未(公元1943年)寺遭侵华日军拆毁,后按清代原状重修,圣旨已不知下落。今寺内尚存有“灵泉护国禅寺”木雕印一方,“灵泉古寺”(清顺治戊戌重修)石匾一块。

虽然里人祀之以报其德,尚未行其道以广其德。迨至明末清初,灾祲荐至,里人患之,梦师指示,修瘗荒冢枯骨,殓葬路尸,施医赠药,广行善事,众益信之,奉行益力,传播日广。自此岭表构建善堂以崇祀祖师信奉其教诲以为善者,几无处无之。现时,粤东崇祀大峰祖师之善堂共建五百余处。

大峰祖师,事迹其以进士出身,弃世俗富贵若敝屣,辞官出家,垂老托钵,耄耋尚作头陀苦行,若非垂愿再来菩萨,焉能有此大智大仁大勇之高行圣德。缅怀大峰祖师,以期凈化人心,上报四恩,下济三涂,助功德无量矣,愿共勉之。